金和浩:这世界满是移动的塑像

来源: 日期: 【字号:大 中 

门前一条麻石古街,屋里一个乌托邦。走进长沙望城区铜官镇老街的“土金堂”,就进入了一个陶器的世界。人像、茶具、花器,破碎的陶瓷瓦片和青竹制成的展示架,烧成了的与失败了的,都在这里坦然相对。这是汨罗陶瓷雕塑艺术家金和浩的工作室,也是他的艺术乌托邦。

41岁的金和浩,与雕塑艺术结缘已有20年了。

汨罗江边玩泥巴的少年

1975年,他出生于汨罗长乐镇,父母都是农民。在汨罗江边,有一种被称作“瓦泥”的土,因为有黏性,成就了江边孩子的乐趣。金和浩从小便喜欢玩泥巴,在他手中,各种小动物栩栩如生,玩具手枪格外逼真。

当孩子们渐渐长大,同龄人丢掉泥巴时,金和浩对泥塑却有了新的追求。在金和浩长乐老家,记者看到了他少年时代的作品,其中一个“露齿笑的冯巩”让人惊讶不已——这个人像作品居然出自10岁孩子的手中。

金和浩永远记得他的第一次获奖经历,“小学六年级时,学校的一次手工比赛中,我的泥人作品《西游记》获得一等奖,这样的成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1993年,18岁的金和浩在镇上开了一家照相馆,但在他心中“开店只是为了谋生”,“玩泥巴的手根本停不下来。”1994年,金和浩的照相馆在长乐镇经营得有声有色,此时,他却做出决定:把照相馆交给家人打理,只身前往长沙拜师学艺。

乡里伢子的拜师学艺之路

1994年,19岁的金和浩只身来到长沙拜师学艺。在同学的介绍下,金和浩见到了湖南著名的雕塑大师李淑平。但是,一个既没有背景,又年纪轻轻的毛头小伙子,想要拜师哪有那么容易。

第一次见面,李淑平只对这个小伙子说了句:“回家多练,下次带你的作品再来”。第二次,第三次……金和浩揣上自己过往捏的泥塑的小照片,带着最新的泥塑作品,一次又一次登门拜访,期许着得到一些指点。也许正是这份勇气和作品中透露的灵气,让李淑平留下了这个未经过任何专业学习的年轻人。一个玩泥巴的孩子也因此走进了真正的艺术殿堂。

后来,金和浩又先后师从湖南雕塑大师廖兴荣、全国著名雕塑艺术大师曹崇恩、钦州坭兴陶艺术大师邓敦伟等。在曹崇恩最擅长的人物雕塑方面,金和浩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因此由创作城市雕塑转而专注人像陶瓷雕塑。

2001年,《阳光·沃土·生命》入选纪念建党八十周年湖南省美术作品展;2005年,创作长沙天心阁标志性雕塑《文夕大火》,敲响“警世钟”,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10多年来,金和浩一直在创作,而艺术思想的成熟也需要时间和实践来磨砺。

雕塑家的眼中,这世界满是移动的塑像

金和浩家的小院摆着大大小小的雕塑。每天,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金和浩都会在工作室创作,不仅是要达到技术上的熟练,更重要的是时刻保持创作的感觉。有时候出门办事,金和浩也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他们的一颦一笑和相貌特征都能带来创作的灵感。而在金和浩创作中,又以名人情结体现得最为明显,此外,战争与和平也是他热衷的创作题材。

在金和浩看来,一件雕塑作品好与不好,在于局部细节是否逼真,更重在整体意象的塑造和神韵的表达,这也是雕塑的难点。他坚信,雕塑有雕塑的语言,而这种语言除了传达出所塑造人物的喜怒哀乐,也能表达自我。

2015年,金和浩走进铜官陶艺圈,一年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名人头像。在当地陶艺圈的人看来,金和浩是后起之秀,也是明日之星。这一年,他的陶瓷雕塑创作进入“井喷期”,荣誉也随之而来,《富果陶—遇旅鹤》《和平与友谊》《屈原》《还我家园》《憧憬》《丰收的妇女》等8件作品先后斩获国内多个大奖。2016年3月,佳音继续传来,他的陶瓷雕塑作品《屈子问天》《悲愤的一家人》成功捧回2016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