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516/2023-2026963 发布机构 市工业园区管委会 公开范围 全部公开
生成日期 2023-01-09 公开日期 2023-01-09 公开方式 政府网站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

来源: 日期: 【字号:大 中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湖南省人民政府 2014年1月18日

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对于推进湖南“四化两型”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和《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编制本计划,规划期限为2013-2017年,展望至2020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发展理念逐步树立。省委、省政府坚持节约资源基本国策,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实现转型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抓手和基本路径。全省各级各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试点示范成效明显。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全省有6个园区、5家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24家单位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试点体系。通过试点,形成了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案例,探索了符合省情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试点示范工作成为我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和有效工作手段。汨罗工业园、永兴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典型案例。   政策法规逐渐完善。先后颁布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办法》、《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积极落实国家优惠政策,在专项资金筹措、政策性收费及基金管理、推进政府机关绿色采购、金融信贷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   技术支撑不断增强。成立了湖南省循环经济研究基地,加大了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支持了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施了一批循环经济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部分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床、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废旧家电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电池资源化利用、共伴生矿和尾矿资源回收利用等一批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   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工业废渣、废水、废气以及大宗固体废弃物、农林剩余物等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已形成较大规模,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循环链接不断深化,“城市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得到提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完善,机床、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等再制造产业稳步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始起步。   “十一五”以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扭转了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大幅上升的势头,主要资源产出率有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循环型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促进了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但是,我省发展循环经济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社会尚未完全普及,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机制尚未健全,工作合力尚未形成,总体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关键技术比较匮乏,研发投入不足;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循环经济评价考核体系尚未建立,部分循环经济指标统计困难。

第二节 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产业转型压力较大。全省工业仍以重化工业为主,十大优势产业有六大产业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2010年,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9%,能耗却占规模工业总能耗的78.1%。高耗能行业仍是拉动全省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也是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诱因,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仍然很大。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绿色化”。   资源能源约束强化。全省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和国家平均水平,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2010年单位GDP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水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左右。全省一次能源缺口达7501万吨标煤,对外依存度为5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能源资源短缺的矛盾将一步加大,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攀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过程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末端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态形势严峻。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重点流域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大气污染、工业“三废”危害等现象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事故不断发生。特别是工业废水大量排放,严重影响着城市饮用水源安全,含镉、砷、铅等重金属“三废”的超标排放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缓解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   “四化两型”的必然要求。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节能环保产业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条,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是推进我省“四化两型”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四化两型”和建设美丽湖南为目标,以延伸产业链和建立耦合共生关系为切入点,以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和强化监管为保障,着力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循环产业链,逐步形成循环型经济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建立起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特征,集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提高全省生态文明水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公众参与。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规划引领,统一部署,协调推进,积极运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发展循环经济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基础。   示范带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继续筛选一批县市区、园区、企业,实施一批高起点、高效益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在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潜力巨大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研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力争取得突破。坚持典型示范和点面结合,全面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动全省循环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依据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区域经济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承载力等实际状况,合理规划全省循环经济的布局,科学确定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和方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走符合不同区域和企业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理念引导,制度创新,技术支撑。通过加强宣传、培训教育和典型引导,树立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激发循环经济主体的活力,引导、激励、规范各类循环经济活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装备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优先减量,高效利用,安全循环。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积极推进各类园区、重点企业的循环化改造,通过对区域内物质、能量、信息的集成,实行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提高资源产出率,推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强化监管体系建设,防止二次污染,确保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安全循环”。将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尽可能转换为资源和能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是: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资源综合利用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主要资源产出水平明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废物排放量大幅减少,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到“十二五”末的目标(近期目标)是: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一五”末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

第三章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围绕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电力、建材、造纸、煤炭、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重点,着力推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实施清洁生产。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提升产业集中度,实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间的协作和耦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到2015年,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8%,水耗下降3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

第一节 有色金属工业

以娄底锡矿山、常宁水口山、永兴县、花垣县等区域,郴州有色工业园、桂阳工业园、汨罗工业园等园区为重点,着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改造,加大对冶炼废渣和尾矿及伴生矿的综合利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推广运用金属矿床保护性开采工艺和技术、氧气底吹熔炼、生物冶金等先进技术,提高矿石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冶炼回收率和尾矿、共伴生矿综合回收利用水平。   废旧有色金属再生利用要推广应用废旧金属机械化拆解预处理、废铝预处理,以及废旧金属与其他杂质高效分离预处理等技术,建设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工程,推进再生铜、再生铝等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高在有色金属产值中的比重。推进铅酸蓄电池、干电池、锌合金废料、废弃电子产品、稀土材料和阳极泥等冶炼“三废”中的有色金属回收利用,重点构建铅、锌、银、铋、钨、稀土等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产业链。   到2015年,有色金属工业循环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主要再生金属产量占有色金属总产量比重达到30%。

第二节 化学工业

结合城区化工企业的搬迁改造,鼓励和引导化工企业向园区集聚,重点推进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长沙城区等地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建设望城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园。加快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和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企业之间形成原料产品互供、资源和基础设施共享。   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炼油、非乙烯特色化工、氮肥、纯碱、氯碱等高耗能行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降低石油和化工产品制造的资源能源消耗;加快实施有机农药、硫酸、钛白粉、染料、涂料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强化资源整合,推动企业重组,促进基础肥料向优势企业集中,淘汰一批生产技术落后、消耗高、污染严重的化肥企业。   积极开展中间品、副产品和废物的综合利用,重点推动巴陵石化、中盐株化、衡阳建滔等重点化工企业的废催化剂、汞触媒、电石渣、硫酸亚铁等废渣的资源化利用。加强生产中的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支持岳阳凯美特石油炼化尾气回收利用、衡阳金山水泥协同处置电石渣等化工废气废渣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到2015年,化工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比2010年分别减少20%、30%,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

第三节 建材工业

鼓励综合利用矿渣、粉煤灰、钢渣、电石渣、煤矸石、脱硫石膏、尾矿等大宗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生产水泥、墙体材料等建材产品。在娄底、湘潭、衡阳、郴州等大宗废物产生量大的地区,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建材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依托大中型城市周边已有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和各类废弃物的预处理设施,开展协同处置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水泥回转窑处置危险废弃物,实现水泥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   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水泥生产全面推广新型干法技术和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开发应用高效节能细粉磨技术、助磨技术和矿物掺合料机械活化技术、脱硫脱硝和协同处置技术。平板玻璃生产推广熔窑余热综合利用、全氧燃烧、配合料高温预分解、烟气脱硫脱硝等技术。建筑陶瓷生产推广干法制粉、陶瓷砖塑性挤压成形、一次烧成等工艺技术。墙体材料生产推广烧结砖隧道窑余热利用技术、窑炉风机变频调速技术,以及高掺量、高空洞率、高强度、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新工艺。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环保型轻质板材的新技术等。   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20%,年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垃圾达4000万吨以上,半数以上地级市利用城市周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污泥。

第四节 装备制造业

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装备、大型冶金和矿山设备等领域为重点,推进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回收利用三个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设计环节,围绕减量化、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进行设计,融入再制造理念,注重省材节能,使用可再生材料。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绿色制造软件等产业。生产环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重点发展先进绿色制造技术,节能环保工艺、绿色回收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产品的绿色、安全、环保和可再生利用,以及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回收利用环节,着力建立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机床、汽车关键零部件等再制造,对旧件采用表面工程等先进技术进行再制造,对过时或损坏的产品进行修复或性能升级,延长产品寿命。推动装备制造行业与废钢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加工利用的循环链接。   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8%以上,装备再制造企业20家以上,装备再制造产业产值30亿元。主要装备品再制造比例达到5%。

第五节 电力工业

优化电力结构,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鼓励分布式电源建设。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大力发展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容量、高参数、节水环保型燃煤电机组。鼓励利用煤矸石、余热余压、垃圾等发电并网。   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各级电网协调发展。重点发展湘南负荷中心高效支撑电源建设,提升电力系统安全水平及能源资源配置效率。适时推进负荷中心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施流域深度开发,不断提高水电调节能力。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和热电冷三联供。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和电网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电网传输效率,有效降低输配电电能损耗。优先调度非石化能源和清洁高效机组,最大限度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