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2022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来源: 日期: 【字号:大 中 

汨罗市2022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今年以来,全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把稳增长摆在首要位置,保持各项指标数据在合理区间增长,坚持“两手抓”,切实做到防疫不松懈,生产不停滞,全市经济发展在稳中求进、稳步发展。

一、 一季度经济基本情况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4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增加值46.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47.8亿元,增长6.1%。三产业结构比为8.1:45.3:46.6。

1、春耕生产形势喜人。据农业农村局早稻集中育秧核实统计,全市集中育秧面积达到20万亩。粮食监测网点显示,15个监测村共有耕地32825亩,现早稻种植意向为24619亩,双季稻种植率为75.0%。经济作物产量稳中有增。一季度,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2.8%;茶叶增长1.1%;瓜类水果增长13.3%。

2、工业发展稳中求进。一季度全市309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46.2亿元,增长17.3%,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3%;其中高新区规模工业企业120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95.0亿元,增长19.9%。一季度完成工业投资30.2亿元,增长22.0%;工业技改投资22.0亿元,增长

51.6%。

3、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1%。其中产业投资增长17.7%。“三新”项目进展良好。一季度全市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19个,增长26.7%;新开工项目15个,下降25.0%;新投产项目19个,增长1800%。

4、市场消费回稳向好。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加大服务扶持力度,大型超市、品牌连锁店、电商平台以及快递业的开业率达到100%,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农集贸市场开业率达到98%。一季度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亿元,增长4.0%。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稳步发展。一季度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2.6亿元,增长2.4%。完成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050.0万件,增长14.3%。房地产市场形势相对较好。商品房销售面积中的商用房销售猛增,一季度销售面积11000.2平方米,增长273.0%。旅游业恢复发展。一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约183万人次,增长11.0%,实现旅游总收入约17.2亿元,增长13.0%。 

5、财税收入平稳增长。一季度完成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3.3亿元,增长3.9%;完成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税收收入2.7亿元,增长22.6%。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方面:生猪生产形势堪忧。据畜禽监测调查资料显示:一季度生猪存栏55.9万头,下降9.0%;能繁母猪2.7万头,下降21.7%;生猪出栏16.7万头,下降38.6%;肥猪出栏价格14.2元/公斤,下降55.4%,环比下降4.4%;仔猪(8-10公斤)价格24.0元/公斤,下降80.0%。

2、工业方面:工业企业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大部分企业以代加工为主,产品研发投入少,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风向不对容易驻足观望,如中立机械、星通汽车、湘重等。中小企业面临极大的发展难题。工业用电量指标支撑乏力。3月份,受疫情影响,企业开工不足,全市工业用电量4111.6万千瓦时,下降18.1%。

3、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投资增长压力大。目前全市投资入库项目较少,亿元以上项目更少,特别是统计项目库中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更少。按照“要报数,先入库”的硬性要求,如果不改变目前这一落后现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压力大。部门和平台公司项目入库难度大。固投入库项目所需核心资料为建设施工合同和达到正负零以上建设现场图片。个别单位不愿意提供建设施工合同等核心资料,造成投资项目不能及时入库。

4、消费市场方面:受新冠疫情影响,聚集性、流动性、接触性消费和一些非必需消费受到抑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提升困难较大。3月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327.5万件,下降3.6%。

三、工作建议

1、加大“四上”企业申报力度。无论是工业还是贸易业,都有很大的基数背空,只有加大四上申报力度,尽快尽早寻找一批企业入规才能尽可能缩小对冲背空基数差距。深入挖掘优势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建立精准的培育机制。对新建或新成立、新招引的企业,及时发现、动态跟踪;对已经达到或即将达到“四上”标准的企业、个体户,积极引导转为企业法人,及时申报入库。严把质量关口,确保在库企业良性健康发展,稳定产生统计数据。

2、加大项目入库力度,引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一要坚持招商引进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努力形成“开发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二要坚持招商引资与产业承接相结合,抢抓当前长沙高端制造业加速向周边转移的战略机遇,综合动用资源招商,主动搞好汨罗产业对接。三要强化“效能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加强调度、加快进度,持续推动“龙虎榜”机制,不断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投产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