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2-12-14

余光中:诗魂在南方

来源: 日期: 【字号:大 中 

​编者按:《诗魂在南方》一文余光中先生写于1976年6月,是为纪念屈原而作,也是"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的出处。大陆出版的余光中著作《青青边愁》(中国友谊出版社)、《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等书均有收录。值此端午节之际,汨罗融媒体特此转发此文,以飨读者。祝大家端午安康!

屈原一死,诗人有节。诗人无节,愧对灵均。滔滔孟夏,汨徂南土,今日在台湾、香港一带的中国诗人,即便处境不尽相同,至少在情绪上与当日远放的屈原是相通的。《大招》说:"魂乎无南。"《招魂》说:"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当日的诗人,沅湘已恨其远,今日的我们,更在苍梧以南,则又情何以堪?

若问中国的诗魂今日何在,曰在南方。二十多年来,现代诗在台湾历经变化,迁回成长,虽距大成之日尚远,却能突破文化的僵局,带动文艺的生机,发出一点新的声音,证明诗魂未全死去。论者有诬台湾的现代诗为全盘西化,其实"横的移植"之说只是五十年代某些诗人的主张,而超现实主义云云也只是六十年代部分作者的道路。今日台湾文坛反西化运动之势,早已超过了往日的反传统运动。诸如诗集、诗刊、诗选的出版,诗的演讲会、座谈会、朗诵会甚至写作班等等活动,早已形成了一个活的传统,吸引的读者和听众愈来愈多。只要翻翻 "书评书目"出版的林焕彰所编厚达二百四十二页的《近三十年新诗书目》,就可以知道现代诗在台湾已经打开了怎样一个局面。无可讳言,现代诗还有不少毛病,例如主题仍须开拓,形式尚待改进,语言犹欠成熟,可是比起早期的新诗来,确已朝前跨出了好几大步。二十多年后,现代诗人不但在文坛上有所建树,而且在学府中也奠定了基础。在台湾各大学担任讲师、教授、系主任等的现代诗人愈来愈多,现代诗人在台湾,早已不是文艺青年的代名词了。

六月初应香港"诗风社"之请由台北来港演讲的杨牧,正是这么一位诗人兼学者的代表人物。杨牧是王靖献的新笔名,叶珊是他的旧笔名,知者更众。他是台湾花莲人,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先后获得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柏克莱加州大学文学硕士及比较文学博士等学位,现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并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担任客座教授。杨牧在文学批评方面颇有成就,用中文写的《传统的与现代的》在台湾出版,用英文写的The Bell and the Drum 在美国出版,都饶有比较文学的见地。

台港星马的读者心目中的杨牧,却是一位风格雅丽才思清妙的作家,在文坛上的形象是年轻而耽美的。无论是诗或散文,杨牧的表现都是第一流的。他的诗集,从最早的《水之湄》到最近的《瓶中稿》,己经出版了六种,风格的变化颇大。少年的时代,他的声音从花莲传来,和郑愁予、敻虹、林冷等并称婉约派,一唱三叹,很有点现代词的味道。目前他的诗风早已自成一家,不但在短篇抒情诗中糅合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感性,而且在长诗之中探讨叙事和戏剧的新疆。杨牧的散文是当代最敏感最迷人的妙笔之一,咏叹的诗情之中别有一种俊逸儒雅之气,笔下的词汇和语法很富弹性。我常戏称诗人的散文为"诗余派",偏偏这一派的副业,虽为无心插柳,竟比正业更受读者欢迎。这种喧宾夺主的现象,加上杨牧又善饮,使我有一次忍不住调侃他说:诗名已在文名下,更笑文名惭酒名。杨牧的散文集前有《叶珊散文集》,近有《年轮》。他的诗风文体,令人想到另外的一"牧",唐之杜牧。

杨牧来港的演讲,以现代诗为主题,时间是六月五日下午二时半,地点是湾仔皇后大道东华仁书院礼堂。主办这次诗人节盛会的"诗风社",是香港一群少壮诗人组成的诗社,出版《诗风》月刊已有四十八期,所以六月五日的演讲会也是该社成立四周年的纪念会。为了纪念四周年并向屈原致敬,该社并举办征诗比赛,奖金港币二百元,即由杨牧评判,在六月一日出版的《诗风》上公布结果。

现代诗在香港,起步比台湾晚,环境也不如台湾顺利,十多年来虽然有《中国学生周报》和《好望角》等刊物的文持,戴天、也斯等作家的鼓吹,似乎迄未成为普遍的文学运动。四年前的 "诗风社"便是在这种冷漠的逆境下毅然成立的。四年来的《诗风》月刊,创作与批评并重,不但为香港有志于新诗的青年提供一亩美好的园地,而且对早期的新诗和台湾的现代诗都有深入而敏锐的批评,可以和去年创刊的《大拇指》 周刊并称鼓吹现代诗最厉害的两份期刊。"诗风社"的创办人与编辑陆健鸿、黄国彬、郭懿言、谭福基、胡国贤等都是香港大学近年毕业的校友,于中英文学均颇有修养,尤其是陆、黄二位,在创作之余更发表了不少笔锋犀利的评论。焉知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不是更新一代的杨牧?黄国彬现任新亚书院英文系助教,他的诗集《攀月桂的孩子》去年端午在台北出版,题材颇富,语言也在晦涩和浅白之间力求平衡。像下列的句子:

走后,你只留下一扇

默默的门,和一条晾衣绳子。

便是写景有情之境。给他一段时间,黄国彬就会给我们更醇的作品。

经常在《诗风》上发表作品以及最近加入该社的作者,尚有罗背、陈芳明、北岳、何福仁、凌至江、黄泽林、黑教徒、叶新康、周国伟、王伟明等多人。三月号和四月号两期的《诗风》更一连发表了中文大学五位同学评析新诗名作的五篇论文,令人对中大的文风刮目相看。我深信,这些少壮作者正代表香港年轻一代的新感性、新精神,假以时日,他们必能光辉香港的诗坛并进而光大中国的文坛。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希望有一天,"魂乎无南"果真成为 "魂其在南",屈原在波下当可瞑目了。

——一九七六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