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联合制定的《村级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发布,于1月1日起施行。
村级档案是各类村级组织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的原始记录,充分反映了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好村级档案工作,对于维护现有农村经营体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强化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办法》的颁布,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以及《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任务和要求的重要成果,对加大村级档案工作指导力度,提升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水平,弥补档案事业发展短板,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家档案局会同民政部、农业部自2012年启动《办法》起草工作,经过充分调研、座谈、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办法》。《办法》全文共计19条,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总括性规定(第一条至第六条),对制定《办法》的目的和依据,村级档案定义,村级档案工作的内容、工作原则和要求、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人员要求等内容进行了明确;操作性规定(第七条至第十五条),针对村级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档案分类和整理要求、安全保管要求、档案交接责任、档案鉴定与销毁、档案信息化和档案的利用开发等内容进行规定,便于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实施操作;其他规定(第十六条至第十九条),对奖励、制定细则、解释权、施行日期等加以规定,另附《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档案保管期限表》供各地参考使用。
《办法》总体上着眼于促进相关部门互相配合,规范村级组织的档案管理,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办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普遍适用性。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村存在发展差距较大的现实问题。《办法》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村级档案工作存在的客观差异,又给各地结合实际执行预留了发展空间,具有普遍性的指导引领作用和可行性,符合村级档案工作未来的发展远景。
其次是针对性。为抓住村级档案工作的重点,《办法》主要将村级组织在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档案作为管理重点,将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3类主要村级组织作为村级档案工作的主体重点,明确规定了不同主体涉及村级档案的管理内容,这样也有利于各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明确科学的监督指导。
第三是实用性。小农村,大社会。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越来越大,基层村级组织承担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多,形成的村级档案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比如,《办法》结合村级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将村级档案明确划分为文书类、基建项目类、设施设备类、会计类、照片类等几个大类,并分别参照《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确定了文书类、会计类档案的保管期限为“永久、30年、10年”;参照《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等确定基建项目类、设施设备类档案的保管期限为“永久、长期”,以方便农村基层档案员进行实际操作。
缂冩垹鐝崷鏉挎禈 | 缂冩垹鐝竟鐗堟 |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娑撹濮欓敍姘姤缂冩绔舵禍鐑樼毌閺€鍨盎閸旂偛鍙曠€广們鈧偓閹碉拷 閸旂儑绱板Ч銊х稄鐢倹鏆熼幑顔肩湰閵嗏偓缂冩垹鐝弽鍥槕閻緤绱�4306810001
濠€妯哄彆缂冩垵鐣ㄦ径鍥风窗43068102001119閸欙拷閵嗏偓 婢跺洦顢嶉崣鍑ょ窗 濠€妤瑿P婢讹拷13009704閸欙拷-1 閼辨梻閮撮悽浣冪樈閿涳拷0730-5242830
濮广劎缍忕敮鍌涙杺鎼存粎缍�
瀵邦喕淇婇崗顑跨船閸欙拷
濮广劎缍忕敮鍌涙杺鎼存粌浜曢崡锟�
閿涘牓鐡嶉崝娑欐姤缂冩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