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北京的彭铭利总是很忙,每天画画的时间超过12小时。这不,进京一晃就是八个春秋了!6月14日,记者拨通他的电话时,他正在工作室里埋头创作。“最近,受北京市政府委托,为新政府办公大楼绘制两件大型作品,一幅九匹马,就叫九骏图;一幅三匹马,我还没想好名字呢!你帮我想一个?”电话那头,传来了他爽朗的笑声,亲切的乡音。
彭铭利作品
彭铭利是汨罗江畔走出的中国当代著名工笔画家。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他,下过乡,当过工人,当过军人,当过老师,当过访问学者,最后成为了一名职业画家。这些年来,他从汨罗出发,南下珠海,北上京城,远赴欧洲,凭着一股“南蛮子”精神,在中国书画艺术界闯出一片天地,大把国家级奖项收入囊中,被业界誉为“当代中国工笔画的领军人物”“神州工笔画马第一人”。
一线一勾尽显风流
2014年,一幅巨制工笔画《新学年》在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一亮相,就惊艳了全场,斩获了金奖!这幅巨制正是彭铭利所作。画中,两名藏族孩子或牵着马,或骑着马,鲜活、灵动,浓浓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
工笔画是精致的艺术。最早的工笔画来自于战国墓葬出土的帛画。彭铭利告诉记者,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既工整、细腻、严谨,又色彩艳丽、沉着高雅,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工细心巧神韵来”,用这句话形容工笔画再贴切不过了!近几年,彭铭利在北京过着自由、惬意的生活。他把工作室搬到了通州宋庄,这里是原创艺术家集聚区。在这里,他用心灵雕琢着每一幅画,几乎年年都会参展。2015年作品参加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2017年作品参加了香港首届全球水墨画大展,更重要的是,他还研究了整整一年的马,汗血宝马。
彭铭利作品
2018年伊始,彭铭利一口气临摹了元代画家任仁发创作的《五王醉归图》。这幅古画刻画了唐玄宗五兄弟骑马游玩、醉酒归家的故事。原作从海外回归,2016年12月4日亮相拍场,以3.036亿元成交,创2016年中国艺术品全球最高成交纪录。彭铭利临摹的《五王醉归图》长达4.5米,宽1.2米,气势宏大,九人九骑,相互扶持,兄弟之情溢于言表,酣醉之态,呼之欲出。
“艺术恒久远,单腿走不远”。彭铭利对艺术有着自己的解读。“我想让大家知道,我不仅仅是个工笔人物画家,我还可以画动物、画花鸟、画五彩斑斓的生活。”
“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温暖的家。我们追逐的诗意生活,大抵如此吧!”
“我很幸运,半生中每每赶上‘末班车’”
7岁开始涂鸦,父亲不准画画,说文艺容易犯错。彭铭利说,长大后还是理解了父母。那是经历过“文革”的父辈们内心最朴素的想法:健康长大就好。“但我当时是不听的,我坚持要画画,随时随地画。”
中学毕业后去当兵,再过半年就超龄了!
25岁考大学,再过半年就不准考了!
当老师从汨罗迁入珠海,也是较晚地南下!
51岁从珠海转战北京。谁还知命之年这么折腾呢?
彭铭利戏称,自己就是一个幸运者,就是总赶上“末班车”的那个人。
为什么总是如此执着,源于发自内心的深爱,源于心中的理想没被磨灭,更源于对改变命运的强大渴求。“当年,考上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时候,激动得泪如泉涌。太不容易了!大家都不看好我,说我异想天开。庆幸自己没有放弃。”
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几年后发现自己志不在此,害怕误人子弟,放弃了。执着于工笔画艺术,如痴如醉,当发现工笔画的中心不在南方在京城,毅然决然放弃南方的安逸,一路北上进京……回首这么多年的人生之路,彭铭利很欣慰自己的每一步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再付出百倍的努力,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这些年,彭铭利到底获过多少奖项呢?粗略估计,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他的近百幅作品入选全国展、国际展近30次,赢得“全国工笔画大展收藏奖”“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全国二十一世纪中国画赴澳大利亚展银奖”等全国、国际大奖11次之多。而他本人,或访问,或参展,足迹已遍及亚欧多国家和地区。
“愿意为屈原画像,回馈家乡汨罗”
少时离家,如今想回到老家吗?
谈及这个话题,彭铭利感慨万千,笑呵呵地回答:“君问归期未有期啊!”
沉迷于画画,游历了世界,也经历了风雨,如今,彭铭利的艺术人生云淡风轻。他说,“六小时回故乡,九小时回珠海,十几个小时到国外,人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楚文化、岭南文化、首都文化其实是互通互融了,世界并没那么复杂。”
谈及家乡,他的心中,也有一系列规划。他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回到汨罗江畔,有自己的工作室、艺术馆;能策马奔腾湿地草原,面朝汨罗江,诗意的栖居。他还十分愿意为屈原画像,回馈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