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屈子行吟地吟唱古诗词会有怎样的感触?10月21日,记者采访了参加第十二届“古韵新妍”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活动的几位老师和学生,他们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这里吟诗,有一种神圣感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一首《眼儿媚·离情》唱罢,中南大学2018级研究生杨紫金和13位学弟学妹走进后台。虽是首次在汨罗参加“古韵新妍”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活动,但这是杨紫金第二次在沅湘堂吟唱诗词。
杨紫金是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团的成员,也是中南大学教授杨雨的“得意门生”。第一次来汨罗,她便是随杨雨参加中南大学屈原文化研究所在汨罗屈子书院的签约挂牌仪式,当天的仪式中她和吟唱团成员吟唱了《离骚》节选。
“在这里吟诗,有一种神圣感。”杨紫金说,诗歌光是朗读,不能完全融入诗情词意,吟唱能让人更投入,在屈子行吟地吟唱诗词,更增加了这种带入感。
海峡两岸学子以诗会友,是令人动容的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在北京师范大学南山诗社社员的高唱低吟中,白朴的《沉醉东风·渔夫》、郑燮的《道情》、民歌《孺子歌》穿古至今,带领众听者在历史时空中穿梭,演绎出现代人的诗性精神回归。
来到汨罗,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李泉莹感触颇深,“因为屈原,这趟诗意之旅让我倍感亲切。”她说,此次楚地吟唱,让她对屈子文化有了新的认知,也更坚定了她继续深入学习屈原作品的想法。
“吟诵已经成为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是最好的读书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带队老师舒翔说,“诗歌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两岸诗词联吟活动能来到汨罗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让两岸学子以诗会友,是令人动容的。”
在屈原面前展现我们的学习成果,更有意义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站在沅湘堂前,台湾辅仁大学东篱诗社选择用一首《九歌·山鬼》致敬屈原。诗社成员杜雅婷说,因为屈原她知道了汨罗江。同样因为屈原,她来到了汨罗。
“辅仁大学有专门教楚辞的老师,楚辞是我们学校的必修课。”杜雅婷说,第一次来汨罗,她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对楚辞有了更深的理解。
“应该来这里,屈原在这里不是吗?留了这么多的精华给我们。”辅仁大学教授孙永忠也是第一次来汨罗,他说,屈原就是真善美的代表,来这里展演吟诵是表达一种敬意,在屈原面前展现学习成果,更有意义,更有味道,也是更纯净的,学生实地进行学术研究,感觉才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