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春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独家记忆。从有着满满仪式感的60年代,到开始感叹年味渐淡的21世纪,这其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与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历史变迁?近日,记者来到了汨罗市归义镇友谊河社区居民廖建国的家中,从他一家三代人的讲述中,找寻曾经的年味、年味渐淡的原因,了解汨罗的发展变化。
“大人望栽田,小孩盼过年”
“60年代,农村的生活很困难,但是年过得有味。”今年66岁的廖建国1953年出生于归义公社京街大队(现为罗江镇滨江村京街片)。说起自己小时候的春节,他有着很深刻的记忆。
60年代初,廖建国正在读小学。那时,他和小伙伴们都盼着过年。为什么盼过年?“吃得比平时好很多,还能和小伙伴一起玩。”他说,过去一个生产队都集中在一起过年。
大年三十,小孩会集中放鞭炮迎春,之后挨家挨户去“讨饼”,要“讨”两三个生产队,“跟现在不同,那时候只有胡椒饼、法饼、芝麻大薄饼,芝麻大薄饼是最受小朋友欢迎的。小时候“讨饼”,没有塑料袋装,拿一个书包,讨一书包回来。”
廖嗲印象中,60年代的春节经常下雨,出门“讨饼”打的伞是油纸伞,还有的小孩戴着斗笠、打着灯笼。孩子们边“讨饼”边哼着歌谣——打灯笼照外公,照起外公扒虾公。“60年代没有‘套鞋’,家庭情况好点的,就穿木屐,一个牛皮罩着,下面是木底,钉着钉子防滑。家庭情况差的,穿了棉布袜子之后,套一双草鞋就去讨饼,很欢喜。”
“如果穿的是灯芯尼的裤子,算是最好的家庭。那时候我还有几件灯芯尼。一般人家是粗布衣衫,能够新做一套粗布衣衫过年,那就是最高兴的事。”廖嗲小时候的家庭情况在所属生产队算是“最好”,现在说起来,仍颇感自豪。
“现在过年物资方面比过去丰富得多。原来一年难得盼到吃几次肉。现在人都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喜欢吃蔬菜。”说起60年代的年夜饭,廖嗲对桌上的每道菜都记得清楚。
60年代,汨罗农村家庭吃年夜饭上的第一道是传统菜——油豆腐熬肉。第二道菜是骨头炖萝卜,也叫“富萝卜”。廖嗲说,他出生的京街大队以前叫廖家塅,以盛产萝卜闻名,产出的萝卜远销平江甚至武汉,已形成产业。
第三道菜是土皮粉。第四道菜是海带,算是60年代汨罗农村最好的菜,有钱人家才有。“小时候就是那些为主,加上一些青菜。有钱的就再去买只鱼,没钱的用木头雕一只鱼,依然在灶台上熏一下,摆上,寓意年年有余。”
廖嗲说,原来住的也都是泥砖青瓦房。房子没有玻璃,窗户全部由木条拼接,家庭情况好的就在窗户上贴皮纸,家庭情况差的就贴普通白纸,但还是会漏风。小时候过年走亲戚真的是“走”亲戚,最远要走10多里路。70、80年代汨罗农村才有单车,90年代才有摩托,到2000年只有极少数家庭有小汽车。
“那时候过年唱老戏唱得多。”60年代,从大年初三到大年初十开始唱“贺戏”,为“陪新客、陪新郎”所唱。到了元宵节后,就是唱寓意平安的“清吉戏”,每个生产队出钱组织一次,要唱到4月份“秧摆风”(早稻禾苗生长到能被风吹动)。原来唱戏的形式比较单一,俗称“土台子戏”,一年难得唱几回,有的演员都没条件化妆。
“为什么那时候过年记忆不得遗忘呢?”廖嗲说,还是因为平时生活很困难,也因此有了“大人望栽田,小孩盼过年”之说,这事实上反映了当时只有过年小孩才有好东西吃,大人只有靠种田养活一家人。
从一年只有一个“年”,到天天过年
年轻时廖嗲在新市工作,2003年搬到城区。来到21世纪,从一个农村娃变身城市社区居民。廖嗲感叹,这些年汨罗发生了大变化。原来从新市骑摩托到汨罗,至少要半个小时以上。2000年1809线经过白改黑后,路面全部硬化,道路两边曾经堆积如山的废品也已被绿色植被取代,开车几分钟就可以进城。刚进城时,城市给人印象就是脏乱差,如今城市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市民讲卫生、爱整洁的意识逐步增强。出行更为方便,有公交、的士、火车、高铁……
这其中,最让廖嗲感叹的是社区的变化。友谊河社区前身为友谊河居委会,直到2013年才正式成为社区。廖嗲说,社区以前的办公场地比较简陋,房子都是东倒西歪,机构不健全、配套不完善。
经过近年来的整体改造,社区已可提供多项便民服务,还有文化活动场所、健身场所、老年休闲场所等,并成立了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舞蹈协会等。尤其现在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利用大数据平台主动发现问题,管理到户,缩短了服务群众的距离。
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城市功能齐全、社区功能完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感受着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变化,廖嗲对年味变淡的原因有了自己的解释,“为什么现代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是因为过年跟平时差不多,感觉不到了。过去是一年就只有一个年,现在是天天过年。”